因此必须在十五岁之前的技术成型期,在众人怪异目光中,加练大球技术,作为储备。
更何况,孔振东坚信反手拧拉绝不是只有大球才能使用的技术。前人用不好这套技术,是因为无法融合进一套成熟的反手战术体系。
孔振东目前的反手快带+快切战术独树一帜,也具备扩展的空间。
孔振东改良小球时代的反手拧拉战术首先就是从融合进快带+快切的战术体系。
反手拧拉终究只是一板,在大球时代,接下来可以反拉相持,然后正手抽杀解决战斗。
球速奇快的小球时代,没人跟你反拉。那么拧拉的前后,如果配上速度快的快带,快切,拧拉一板对节奏的拖慢将不明显。
除了融合进战术体系,孔振东对拧拉一板的击球时机也做了改良。
在弧圈球时代,为了应对对手的弧线与旋转,运动员们几乎都选择乒球上升到最高点,或者即将下坠的时候击球。
这样可以完整的判断对方的弧线,而且在来球动能最弱时击球,便于控制自己的旋转与弧线效果。
对于快弹,快拨等技术,这样击球是没问题的。可是反手拧拉,动作大,发力迟,如果还在这一时机接球,速度和节奏就太慢了!
怎么提速?孔振东选择将击球时机提前到乒球反弹上升期提前回球。
这个时机的反手拧拉,有诸多好处。首先是回球更快,弥补了反手拧拉本身技术动作慢的弊端。
其次在上升期回球可以让乒球与球拍充分摩擦,产生的旋转与力量叠加更强。
更完美的是,回球弧线极低。
对方一旦打到了你的反手,目的就是为了占据主动,自己反手回对方正手球,本身是处在被动下风的。
可是一旦回球弧线极低,让对方无法上手攻球,只能被动过渡,那么你就成功的扭转被动为主动了。
这么先进的击球技巧,在孔振东之前的八九十年代名将,为什么没人用呢?
首先是因为小球时代球速过快,旋转过强,判断击球最高点需要极强的反应与敏捷。所有运动员十五岁之前练球,是为了整个职业生涯打基础。就算十五岁之前,能凭借出色的反应,这样击球,那二十岁之后呢?
乒球运动员与正常人不一样,正常人二十岁之后才进入身体的巅峰期。乒球运动员二十岁之后,反应已经下降,进入靠经验与技巧打球的时代。
刘国棒这样的快攻手,只能打到24岁,王大力那样反应慢,力量大的选手也才打到28岁。
对于一项二十岁后,反应就跟不上的击球技巧,没有年轻队员费力尝试。
孔振东却不怕,二十岁之后,我的反应是降低了,可是大球时代,旋转与球速也降低了20%。
这个世界,只有孔振东知道,自己二十岁之后,下降的反应与敏捷,足够应付那个时代的大球回合速度。
没有后顾之忧,这样的大杀器注定成为少年孔振东的杀手锏!